6月2日,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举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年来的主要成效和下一步打算,并回答记者提问。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候选人、书记处书记人选、党组成员,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马璐;全国总工会新闻发言人,宣传教育部部长张晓辉等出席会议。二院283厂“大国工匠”曹彦生作为产业工人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工人日报记者:请问曹彦生老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施以来,您切身感受到了哪些变化?
曹彦生: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来自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83厂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现在是精密制造车间主任兼智能装备与技术实验室主任。有3点体会:
一是产业工人队伍成长速度加快了。我2009年参加第三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竞赛获得了亚军,之后很快,在25岁时获得高级技师资格。在产改政策的推动下,职工参加竞赛的积极性得到了大幅提升。就拿我所在单位来说吧,每年都要开展全员劳动竞赛,我的弟弟曹彦文22岁获加工中心赛项冠军,获得高级技师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集团公司获得该荣誉最年轻的职工。整个企业产业工人成长跑出了“新速度”,在近几年技能竞赛中,14人次获得全国冠军,目前企业拥有一支以4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是发展通道打通了。我所在单位根据产改要求,结合企业实际研究制定了深化人力资源开发、激发人才成长活力的九条措施。我2017年获评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不仅打破了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之间界限,还打破了“工人”与“工程师”“干部”之间的身份界限。目前我所在企业已有14名高技能人才取得了专业技术职务,企业还将获全国技术能手的高技能人才同技术管理人员一样都纳入后备干部人才库,打破了产业工人成长的“天花板”。
三是职工地位提高了。产改以来,我先后登上全国总工会和央视联合举办的第七季“大国工匠”舞台、获得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成为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全国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大赛专家组组长,单位还送我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在职博士,2021年还当选二院工会兼职副主席,与院领导一起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把一线职工的心声如实反馈给院党委。二院还将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技能人员纳入院党委联系专家范围,定期听取意见建议。作为一名产业工人的代表,我感到很自豪。
以上种种改变,都得益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实施,我要更加坚定地把《方案》的相关改革举措和要求落实好,争做一名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
谢谢!
新闻发布会由张晓辉主持,会上,马璐向大家介绍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5年来的主要成效和下一步打算。相关人员分别答记者问。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