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集团公司和二院党委学习《梁家河》的要求,全体党员进一步深入领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伟大斗争、伟大事业和伟大梦想提供根本保证。通过学习宣传《梁家河》,二院人更加坚定了“科技强军 航天报国”的信念,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航小天将为大家带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今天是第一集:近平回来了。请大家追随领袖初心,领悟大学问吧。
第一集:近平回来了
北纬36.8°,
陕北黄土高原上,
有一个小小村落,
名叫梁家河,
“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
2015年2月13日,农历腊月二十五,上午11时许,三辆中巴车远远地停在梁家河村口外。车上下来几个人,健步向村里走去。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度过7年的青春岁月。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也曾亲自回去看望陕北的乡亲们。
2015年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梁家河让习近平一直牵挂着,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6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回顾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人生第一步”。
现在,就来听听二院人是如何追随领袖初心,感悟《梁家河》大学问的。
“
在延安的黄土高坡上,有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从那里的千沟万壑中走出了共和国的新一代领袖。习近平总书记15岁来到梁家河插队,一直到22岁离开,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有志青年,这段时间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艰苦劳动锤炼了总书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淳朴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对村里的坝地念念不忘,对生病的乡亲有求必应。正是这段扎根陕北农村的生活,使得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口上,正如贺敬之的《回延安》所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人们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时刻关注黎民百姓的疾苦,体现了不忘初心,亲民爱民、忧民、为民的真挚情怀,体现了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张盈
“
如果说人生的轨迹不是可以一笔画出的完美曲线,那么,曲线的开端就在梁家河,曲线的走向就决定于梁家河。青春是需要奋斗的,正所谓“三岁看老”,也许人生的轨迹从年轻时就已有了定论。生活的逆境不足以阻挡前进的脚步,思想的停滞才是成长的鸿沟。在一个小小的村庄,他的思想和行动没有被大山束缚。正因为去了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走了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吃了别人没有吃过的苦,才学到了别人没有的本领,获得了别人没有的收获。
——任思文
“
梁家河因习近平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习近平因这个小村庄的养育而实现了人生的大跨越。七年的知青生活,迷茫过,彷徨过,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练,走过四大难关,艰难入团、入党,终于依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迎来了政治生活的曙光。但他始终不忘本,不忘根,一心只想为人民谋幸福。“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青年一代生活在安逸和平的年代,或许缺少习总书记那样的经历,但面对工作困境,我们不会轻言放弃,要用奋斗书写青春。
——赵丽丽
“
总书记与梁家河的感情,是鱼与水一般的感情。而这种感情,是建立梁家河给予他的温暖、建立在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在总想着为百姓做实事的基础上的。梁家河,是总书记人生的转折,是挥之不去的乡情,是服务于民、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而初心,就来自人民,又回馈人民;而梦想,从这里发芽,又从这里出发。
——东玲
“
这本书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习总书记与人民群众之间淳朴深厚的感情。这启示着我们,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都必须放在心上、抓在手中,无论多难都要干好、干在群众心坎上。习总书记在当时艰苦条件下带领群众克服困难的干事劲头也感染着我。
《梁家河》是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历史起点、实践起点和感情起点的优秀读本,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励志创业的实践教科书。要切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和攻坚克难的意志。今天,我们每个人的工作、肩负的使命、面临的挑战或许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紧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着艘巨轮奋勇前进。
——李国梁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