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世界 > 正文

追随领袖初心,领悟大学问@二院共产党员

发布时间:2018-07-16    【来源:中国之声、院属单位】

 上周,航小天为大家带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第一集:近平回来了。今天,小天将带来第二集:美味酸菜。请大家追随领袖初心,领悟大学问吧。

 

《梁家河》

第二集:美味的酸菜

请关注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微信公众号点击音频马上收听

 

北纬36.8°,

陕北黄土高原上,

有一个小小村落,

名叫梁家河,

“这是大有学问的地方”。

1969年,15岁的习近平下乡来到梁家河成为一名知青,度过7年的青春岁月。习近平曾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离开梁家河40多年来,习近平先后四次给梁家河村回信表达惦念之情,也曾亲自回去看望陕北的乡亲们。

2015年2月13日上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梁家河村看望村民,并就老区脱贫致富进行实地调研。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梁家河让习近平一直牵挂着,他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6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隆重推出12集广播纪实文学《梁家河》,用声音回顾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人生第一步”。

 

现在,来听听二院人是如何追随领袖初心,感悟《梁家河》大学问的。

走进梁家河这片朴实的黄土地,看到了习近平做知青时住的土窑洞,和当年为村里建的水井、沼气池。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一心为民踏实做事,为了当地百姓“家家都能吃上肉”,他奋斗了七年,一颗深切为民的心也换来了老乡们的真心,他在这里“真正的理解了老百姓”,更是立下了不变的信念:为人民群众做实事!

——李婧

“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

梁家河的七年岁月,习近平经历了各种艰难环境,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这种在困难面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种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复杂多变都积极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来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实干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让我们以习总书记为榜样,努力学习完善自身,将所学运用到每天的实际工作当中,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出一份力量!

——全达

习近平总书记15岁到延川县文安驿梁家河村插队,22岁离开,正是他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阶段,是他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对他从成长、成熟到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期间,他不称自己为“知青”,而是常说“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我们老陕”……一句句普普通通的话语,折射出总书记植根群众、融入群众、与群众心连心的品德。

——陈淼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