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2018年
这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激昂奋进的新时代
40年众志成城
40年砥砺奋进
40年春风化雨
改革开放40年来
中国人民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二院人也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
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与荣耀
从本期起,航小天推出“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栏目,陆续推出一批文章,回顾二院的改革发展历程与成就,总结二院人的经验收获与体会,激励全体干部职工坚定不移地将改革进行到底。
23所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浪潮中,积极践行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近年来通过国际工程承包、产品出口、国际科技合作等形式,推动优势产业和技术走向国际市场,在“走出去”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让“中国制造”这张航天名片在国际市场越来越闪亮。
图为卫星通信平台安装调试
从北斗卫星导航到蛟龙号,23所将航天技术与从太空到深海大国重器紧密相连,从45度高温的印度到零下几十度的极地,23所的“中国制造”质量过硬,让无数外国业内人士称赞。近年来,23所通过中缅联合实验室、印度气象局产品购置等项目的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从零开始 出手就是第一
目前,23所凭借其所开发的北斗/GPS卫星导航高空探测系统,已经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数万支探空仪,服务单位涉及气象局、海洋局、石油企业、研究所和大学。除了已经打开市场的印度、韩国、马来西亚等亚太地区,公司还把目光瞄准俄罗斯、沙特阿拉伯、阿根廷和巴西等更多国家。但23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就在十几年前,这项技术在我国完全还处于空白状态,别说进军海外了,就连国内市场都只能眼睁睁的被外国企业所占领。
图为北斗探空仪
“十多年前,中国没有成熟的北斗/GPS卫星导航高空探测系统,国内只能使用外国服务商提供的技术。改变了这一状况就是23所,现在我们的技术不仅在国内应用,还大规模的走出国门。”上述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北斗/GPS探空系统,因为测量数值在卫星、气象飞机、地面雷达等高空气象观测手段中最准确,被称为“其他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校准系统”。
2006年开始,23所响应国家号召,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GPS探空系统技术研究。
四年时间,从零起步,几百次试验、失败无数,最终拿出高质量产品。2010年第8届世界气象组织GPS探空系统比对,三次国内考核名列第一的23所代表国家参加比赛,最终获得全球第四、亚洲第一的成绩,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满足全球气象业务使用要求的探空仪产品,参赛的球载式探空仪产品通过英国欧洲中期天气评估机构(ECMWF)的正面评价,并通过CE认证。
在2012年印度气象局产品购置项目中,该公司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得到了对方认可,击败了来自芬兰、法国、日本及韩国等国的知名企业中标。
图为23所指导印方人员放飞系着探测设备的氢气球
23所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第一次踏上印度的土地,团队才认真体会到什么叫“热浪袭人”。 6月中旬的印度,温度45度、湿度80%,站在铺着沥青的屋顶工作,“仿佛就是站在一个水沸腾了的锅炉边,热浪一波接一波”。工作一天,身上因为反复出汗、蒸发再出汗而形成一层白“粉末”。到印度的第二天,团队带头人彭文武就因为重度中暑发起了低烧,队员都有轻重不一的中暑反应,大家背着国内带来的药箱,用两周时间咬牙跑完所有项目交付站点,为客户安装好探测系统。
图为气球升上天空
“当国外的气象产品被从印度的站点移除,转而安装上了我们的产品,那种骄傲,没办法用言语形容,那种心情永生难忘!”上述工作人员激动的说。
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14年,23所高空探测系统服务了第30次雪龙号南极科考。
“那次科考历经160天,行程近3.2万海里,四次穿越西风带,经历赤道和南极两个极端对立的恶劣环境。几乎每天都要多次释放GPS探空仪进行高空气象探测,为此次科学考察、南极冰川“救援与脱困”等任务提供了宝贵的高空气象信息。尤其在冰川脱困任务中,实时气象信息的获取抓住南极转瞬即逝的气象“窗口”,为脱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雪龙号南极科考任务所提供的服务仅仅是23所技术创新的缩影之一。他们深知,唯有创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立于不败之地。
有时候客户的一句话,就能让23所的团队为之开发一个新产品。
北斗/GPS高空探测系统由地面系统和探空仪组成,而探空仪是每次探测都需要消耗的消费品。海上探测时,探空仪只能在船尾放飞,那里容易产生尾流(下沉气流),导致探空仪下降落到海里,一旦刮风遇到三四级的海况,风大浪高,不仅探空仪器和相连的气球放飞艰难,握着气球绳子的人也很容易发生危险。
图为释放带着探空仪接收器的氢气球
了解到这一情况,团队决定开发一款辅助放球系统,能让探空气球和探空仪在仪器内自主稳定升空,不受船运动影响,也不需要人手动控制接触,杜绝人员受伤可能。
三个月后,一款半自动放球器被送到用户手中。
根据市场的需求,探空仪团队会于今年下半年开始,陆续推出全自动高空探测系统、mini测风系统及大气波导诊断系统等产品,逐步地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与竞争力,以期效益最大化。
图为释放带着探空仪接收器的氢气球
十年间他们创新脚步从不敢停歇,不间断的测试改良,让23所各类高可靠性、高精度的卫星高空探测系统产品在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受到用户的欢迎。产品服务领域的日益广泛也使得23所的海外拓展不发越来越快。据该所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今年将有新的海外市场被拓展。
合作共赢 与当地共发展
坚持长期自主创新的同时,23所开始在“走出去”的同时与当地共建,开发更加深度的合作模式。
2014年,23所同缅甸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成立了中缅雷达与卫星通信联合实验室。合作期间,23所组建了中缅联合实验室项目团队,围绕缅方需求,在雷达系统、卫星通信地面站、微电子应用三大领域同缅方开展合作,组建了所内合作团队,为缅甸研制并搭建了雷达仿真实验平台、卫星通信地面站实验平台、微电子实验平台,通过理论培训、实际操作培训、应用培训及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为缅方人员提供全方位的雷达、卫星通信、微电子领域的相关知识培训,通过双方定期互派科技人员赴对方进行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有效提高了缅方在雷达与卫星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和产品孵化等方面的能力,同缅方建立了彼此间深厚的友谊,更为中缅双方在气象、农业、环保等应用领域创造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为双方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图为外方学习
2017年,缅方与23所继续深化合作,结合缅甸洪水、暴雨等强气象及衍生灾害多发这一问题,双方将联合研发一套X波段阵列天气雷达系统,并在缅甸开展快速变化小尺度天气系统观测试验研究、小尺度天气系统观测和机制机理研究,未来可加强在中国、缅甸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气象灾害天气的监测。该项目已获得国家科技部“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的立项支持。该研究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技术先进性,项目的实施将为缅甸以及我国南部强降雨频发地区提供示范保障作用,并可以提高我国在气象探测、防灾减灾等领域的技术实力,为“一带一路”沿线气象保障提供支撑。
作为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的重要合作项目之一,中缅双方依托联合实验室,共享研发、实验条件及资源,并在中方的牵引下,积极加强青年人才的培训和交流,开展高水平联合研发,获得了缅甸教育部的高度认可。
中方在缅方培训时合影
23所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双方的合作符合我国与缅甸的共同利益,较好的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项目的实施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科技能力在缅甸的影响力,同时填补缅甸雷达与卫星通信领域技术研究的空白,为缅甸培养了一批该领域的专家,提升了缅甸在雷达与卫星通信领域的科技实力,对于缅甸未来在该领域实现工程化有着重要意义。此外,双方合作研发的项目技术和功能适合缅甸和东南亚国家需要,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可以实现成果在沿线国家未来的市场转化。同时项目的实施也进一步加深了缅方对我国高科技产品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我国高科技产品、技术、标准进入缅甸及东南亚市场,为双方未来在气象、农业、环保、海洋等应用领域创造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推动两国及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