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共青团中央联合人社部举办的第十七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组)——“中核杯”创新创效竞赛中,二院25所火星探测相控阵着陆雷达青年研制团队荣获金奖。
共青团中央服务青年发展微信平台“创青春”推出的“青创先锋·筑梦未来”专栏,讲述了该获奖项目背后的青创故事。现在就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中国航天人在探索宇宙未知的路上永不止步。剑指廿十,飞向荧惑!25所火星探测相控阵着陆雷达青年研制团队秉承航天精神,立足岗位创新,用青春的拼搏与汗水,助力“天问一号”火星探测着陆器成功着陆。
相控阵着陆雷达是火星着陆器的“眼睛”,完成着陆器下降段对火星表面的相对距离和速度的可靠测量。
迎难而上
这支研制团队平均年龄33岁,参加过神舟、天宫、空间站等空间项目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任务,拥有丰富的空间载荷产品研制经验。
然而相控阵着陆雷达的研制对于这支团队来说充满了全新挑战:
——时间紧,从项目立项研制到产品交付时间紧,瞄准火星探测任务时间发射窗口,没有后退的余地;——任务重,在研制周期内完成各项大小实验并交付,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所有工作环环相扣,工作进度按天计算;——难度大,这是相控阵体制雷达在地外天体着陆领域的首次应用,需要突破多项技术瓶颈,每一步都是全新的开拓。
这支团队毅然迎难而上,在型号两总的带领下,软件、硬件、天线、射频、结构等各个领域的设计师都摩拳擦掌迎接挑战,做好了战斗准备。
从无到有
相控阵体制的运用没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参考,需要团队自己一步一步摸着石头过河。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无到有,仅仅过了一年,团队就完成了原理仿真、总体设计、算法调试、整机装配等多项工作,初样产品顺利完成整机集成,随即进入紧张的测试调试过程中。
空间产品研制的特殊性,要求在整个产品设计和性能完善过程中,必须精益求精、全面考虑。团队对设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预案,量化指标要求,控制余量,规避反复。
经过日夜的紧张研制试验,团队圆满完成了从项目论证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试验一次成功、交付一次到位。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相控阵着陆雷达在着陆过程中工作稳定,精确测量,表现优异。
青春曙光
“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印迹,首次实现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也实现了相控阵体制雷达在地外天体着陆领域的首次应用。
火星探测相控阵着陆雷达研制团队的每个成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在困难前团队拧成一股绳,勇于担当、迎难而上。
火星探测相控阵着陆雷达的研制成功离不开技术带头人孙武总师的开创和引领,离不开团队扎实的专业技术,更离不开团队二十年来对产品质量“零缺陷”的坚持。
团队已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质量价值观等文化理念系统,并在团队内部建立了自主学习、技术交流和“我是大工程师”系列讲座三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些方法,提高了团队成员的学习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科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工作执行效率,保障了产品质量的精确可靠。
火星探测相控阵着陆雷达助力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那一刻,正如一缕曙光,将研制团队的梦想和青春记忆闪耀于4亿公里之外的火星之上。无论前进的路上有多少艰难险阻,团队将一如既往,发扬新一代航天人的优秀品格,为空间工程任务的推进贡献力量。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