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15”的到来,“打假”再次成为万众关注的热点。再加上即将到来的“3.22”航天质量日,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质量就是生命。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二院201所结合专注元器件“打假”领域多年来的技术积累,彻底揭下了假冒伪劣元器件的神秘伪装。
国之重器 质为先
电子元器件作为航天产品的核心和基础,作用相当于“神经中枢”和“神经传感器”,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产品系统的可靠性。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元器件在设计、生产和工艺水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一些高端核心元器件仍依赖于国外进口。然而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一部分假冒、翻新元器件逐渐渗透到了航天元器件领域,一旦“鱼目混珠”,将会给产品履约带来巨大的困扰,也会严重威胁到装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近年来,不法分子逐渐提升其造假工艺,使得假冒伪劣器件越来越难以识别。假冒伪劣器件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改标的器件,质量等级由低改高、生产批次以旧改新等;二是拆机的器件,从别的产品上拆下来重新搪锡植球,伪装成新器件;三是残次的器件,原厂生产的但工艺和性能不符合要求,“非法”流入市场的器件;四是假冒的器件,如用低等级芯片封装成高等级器件,用小厂家芯片封装成大厂家的器件等。这些假冒伪劣器件仅从外观和功能上很难进行剔除。
敢为人先 成翘楚
为了杜绝假冒伪劣元器件对航天产品的危害,将假冒伪劣产品彻底隔绝在航天产品之外,201所元器件可靠性技术研究中心编纂了《进口半导体器件物理特征分析试验标准》等4项院标和2项集团标准,还将“进口半导体物理特征分析方法及程序”等12项技术申请专利。“半导体器件物理特征分析方法”更是填补了仿冒翻新元器件鉴别分析技术的行业空白。通过多年来的“深耕细作”,不断总结方法,建立案例库,从元器件结构、材料和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发明新方法和新判据,对器件进行360度无死角识别,练就了一副识假辨假的“火眼金睛”。
自2015年开展PFA试验以来,中心共计完成了1.5万余项试验任务,剔除300余批数万件不合格器件,并为用户定制开发了“元器件物理特征分析数据库”,得到了广泛好评,有效地促进了此项技术的推广,有效地将假冒伪劣器件拒之门外。
专注“打假” 勇向前
多年来,201所元器件可靠性技术研究中心多次为紧急试验出动“半夜急诊”,为关键产品排除重要问题器件,为求背后真相暗访造假“黑作坊”,为涉外仲裁案件提供权威检测结果……凭借着精湛的技术手段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次次将假冒伪劣器件彻底隔绝在航天产品之外。
虽然成绩显著,我们“打假”“撕假”的脚步却从未停止。秉承“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怀揣“航天卫士”的初心信念,我们将继续开拓创新、提升技术,不断磨亮“杀手锏”,强化“质量盾”,守护航天产品质量安全。(文/邝栗山、杜晴)
【关闭】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