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庆祝建院63周年 · 老故事】王诤,这个名字二院人永远铭记

发布时间:2020-11-16    【来源:二院党委工作部】



     王诤,对于这个名字,二院人不会忘记。1957年,他被任命为国防部五院二分院(二院前身)第一任院长。

    现在,一起回顾王诤将军的生平及故事。

王诤生平简历

1909年5月16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原名吴人鉴。

1928年2月,考入南京国民党军事交通技术学校(后并入黄浦军校六期),学习无线电电信技术。

1930年12月,吴人鉴改名王诤,参加红军。

1931年1月,任红军无线电队队长。

1931年12月,任中央军委无线电总队总队长。

193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12月,任中央军委三局局长兼政委。

1944年,领导建立抗日根据地气象观测网和气象通信网。

1949年4月,任军委电信总局局长。

1950年5月,任军委通信部部长,兼任重工业部电信工业管理局局长。

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4月,任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

1957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主任、国防部五院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

1959年11月,任自动化防空系统科研试制领导小组组长。

1963年3月,任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65年12月,任中共第四机械工业部委员会书记。

1972年9月,重新任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后兼任党组书记。

1973年8月,当选中共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7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任总参谋部第四部部长。

1977年8月,当选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

1978年8月13日,因病在京逝世。

图为王诤(右一)与钱学森等考察西北靶场

故事一:走上航天事业岗位

1956年4月13日,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国防科工委前身),聂荣臻元帅任主任,王诤、钱学森等被遴选为委员。随后决定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11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王诤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肩负起参与组织导弹研制、创建我国航天事业的重任。

王诤无论在抓中央所确定的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还是主持重大问题的决策、组织指导和解决导弹研制、发射中遇到的关键问题,都显示出了他的卓越才干。研究制造导弹,是一项全新的事业,王诤力主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后经聂荣臻元帅指示,决定实行“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后,最终以此确立了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方针。王诤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坚持把立足点放在国内,认为导弹是战略性武器,如果不立足国内,打起仗来将是致命的弱点。

在仿制过程中,苏联专家要求事事都按他们定的框框办。但在许多具体问题上,真的要“不走样地学习”,又是难以办到的。比如,图纸上注明翻砂用的沙子是苏联某条河流的,木材是西伯利亚的小白桦树,木螺钉要用英制的标准等等,连试验用的酒精、液氧、过氧化氢都要用苏联的。有的苏联专家坚持苏联定的标准,如果我方没有,就要向苏联定货,不按苏联的要求办,出了问题是要承担责任的。在这种情况下,王诤坚持实事求是,坚决主张贯彻“立足国内”的方针,主张只要认定国内材料和标准能够代替的,就要采用国内的材料和标准。在他的协调与帮助下,解决了大量由国内材料代用的问题。

由于我国航天事业坚持了“自力更生,立足国内”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独立自主研制新型导弹的工作。

故事二:八方求援组织协作

坚持自力更生、立足国内发展导弹事业,首当其冲的就是要解决材料、元器件和试验设备、仪器的供应问题。在国防部五院,王诤负责生产、对外协作和物资器材工作。王诤立指出: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国外真正的先进技术是不会给我们的,是拿钱也买不到的。当时,许多材料和元件,国内还不能生产,甚至连生产的条件也不具备,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对此,一方面向苏联定货,另一面在国内安排生产和研制。从1958年到1964年,五院提出试验的新型材料、元器件有8000多项,向科学院、高等院校、有关工业部门和地方科研机构提出了几百项科研课题。到1965年,这些材料、元件的95%以上已经过关,所需的试验与测试设备也已研制出来。在仿制苏联导弹过程中,五院同1400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定点的协作关系,形成了从科研到生产的协作网,适应了仿制工作的需要,使自行设计建立在国内资源条件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之上。

航天事业的协作关系来之不易。1960年10月7日,王诤主持召开专用非标准设备审议会,为安排生产,他请求李富春副总理签发了致有关省市委第一书记的函件,请他们安排非标准专用设备的加工。苏联撤走专家后,周恩来总理批准给五院一笔外汇,用以购置急需的器材。为使进口器材迅速落实,王诤亲自同对外贸易部部长李强商定,由五院派得力干部到李强那里当秘书,专门负责同我国驻外机构或同外贸出国人员联系进口订购事宜。最有代表性的是抓“十大设备”。这是导弹研制中的“卡脖子”装备,若不能按时试制出来,导弹的研制工作就将受阻。为了保证导弹研制工作的顺利进行,王诤亲自登门到国家计委、各工业部门求援。由于王诤一向诚恳待人,十分尊重别人,与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具有诚挚的战斗友谊,所以各有关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伸出了援助之手,从大局出发,安排了指令性任务。王诤靠他的使命感和真诚态度,打动了协作单位,终于使如此困难的事项得到了顺利解决,并在1960年11月5日成功发射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地地导弹。

故事三:尊重知识关心爱护知识分子

王诤在五院工作期间,正确地贯彻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知识分子信任爱护、关心帮助并放手使用。

早在全国解放初期,有100多名高级知识分子滞留在南京、上海。他们大都是从国外学成回国的专家。王诤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把他们接到北京,保留原薪待遇,并很快组建了通信兵电子科学研究所,接着扩建为电子科学研究院,科研成果直接交由工厂生产。这其中包括蔡金涛、黄纬禄、梁思礼、陈德仁、张梓昌、张履谦、何午山等。国防部五院成立时,这个研究院整体划归五院,成为突破航天技术的骨干力量。

王诤十分强调新、老知识分子与干部的结合。他说:“五院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年青的知识分子需要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没有这两部分人的结合,是不可能搞出导弹来的。但光有这两部分人,没有政治思想和事业心很强的老干部去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加强组织计划和技术服务、行政服务等工作,要搞出导弹也是不可能的,这也可以叫做是新、老知识分子和干部的三结合。”他强调要重视和尊重知识分子,说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离不开知识分子,从五院的具体实际看,更是离不开老专家的帮助。他在一次谈话时说:“只有真正懂得知识分子的重要作用,才能自觉地去做团结知识分子的工作。自然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就五院的钱学森、任新民、黄纬禄、庄逢甘、梁思礼等科学家和老专家们来说,他们宁可放弃在国外的优厚持遇,毅然从美国、英国回来,为自已祖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而竭尽才能,这种赤子之心是多么珍贵的啊!”他对老知识分子的重视与崇敬,溢于言表。

王诤强调对技术力量要量才使用,发挥所长。在对五院技术力量的组成认真进行研究分析后,他提出了按几个层次安排人才的意见:一是老专家,这是少数人,但却是中坚力量,是带头人,要给他们加重担子,他们本人不仅要担任技术领导和技术组织工作,而且要交给他们带领青年的任务;二是中年技术骨干,这一部分人数也不多,但他们参加工作时间比较早,有一定实践经验,由他们率领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到工厂去执行设计师职责,负责处理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是最合适的,这部分人可以称作设计师工作组;三是调一部分人到机关技术保障部门工作。对这部分同志,要教育他们埋头苦干,甘当无名英雄,尤其是对到领导机关工作的同志,更要严格要求;四是要组织大部分人到工厂去学习生产技能,使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应用,学到真本事。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