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庆祝建院63周年 · 老故事】钱文极忆首任院长王诤往事

发布时间:2020-11-16    【来源:二院党委工作部】


王诤同志是我们党杰出的又红又专的领导干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创始人,是我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1957年他由总参通信兵部调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职务时,我也随他一起由通信兵部调到了五院二分院。

我在他领导下工作的二十多年中,深深感到他重视科学技术、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精神是十分突出的。

王诤同志的无线电技术知识主要靠刻苦自学得来的。他原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经过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在红军中是无线电技术上最强的专家,并且担任了红军通信工作的最高领导人。他经常亲自动手解决当时红军中电台上发生的各类技术问题,保证了军事通信任务的完成。

在抗日战争初期,他利用去国民党地区的机会,买回了很多科技书籍,其中有当时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学丛书,他经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抓紧时间学习。

他的刻苦学习是一贯的。全国解放以后,他的工作更忙了,但只要到他家里去,就可以看到他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习。他的书架上,除了大量马列著作外,还有很多科学技术书籍。

在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上,王诤同志也是很出色的。我记得在延安时,国民党断绝了对八路军的一切供应,又把陕甘宁边区团团封锁。在这样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任军委三局局长的王诤同志为了完成党中央交给的通信任务,把进入边区的无线电技术人员,只要其还愿意做这方面的工作,都请到军委三局来,团结和教育了这批知识分子,使他们充分发挥作用,为党培养了大批年轻的通信干部。在物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制造出所需要的电台和动力设备,保证了边区全军全党通信任务的完成。为迎接全国解放,开展全国电信事业准备了一支基本的干部队伍。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他更加关心我国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展。1950年初,他任军委电信总局局长时,就组建了一个邮电通信研究所,集中了一部分原来邮电部门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解放初期从国外回来的技术人员,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新成立的电子技术研究机构。与此同时,我们还接收了一个原在上海的无线电技术研究所,所长是蔡金涛。

1952年,王诤同志把这两个单位都集中到北京西郊万寿路,合并组成军事通信技术研究所,由总参通信部领导。当时王诤任总参通信部部长兼邮电部副部长。

在制定无线电电子学方面的规划中,王诤同志始终非常关心,他对军事通信技术今后发展问题曾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建议,如在发展方向上应向小型化、多路化发展等。他已经看到了通信工作中电子对抗的重要性,还专门约请苏联专家到通信部,向其请教有关问题。

1957年,军事通信技术研究所得到进一步加强,扩编为通信部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王诤任院长,随后董启强、廖昌林、匡福华等同志陆续来院里工作,组成了天线、电波、雷达干扰等十二个研究室,成为军中的“一颗珍珠”。

在1956年制定的规划中,确定了要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在周恩来、彭德怀等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因为我国的导弹事业从零开始的,需要从全国各地各部门抽调各类技术人员和政工干部,王诤从电科院抽了一批优秀技术干部到五院工作,其中有梁思礼、冯世璋、乔石琼等同志。1957年下半年,聂荣臻副总理又向王诤提出,希望军事通信部门继续支援一批电子技术人员,王诤决定将军事电子科学研究院全部调给五院,以便集中力量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

1957年11月,由王诤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亲自组建的、集中了当时全国相当多高级电子技术专家的电科院,与当时五院有关控制系统的五个研究室,合并组成了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即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分院。1957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正式任命王诤同志为五院副院长兼二分院院长。

导弹事业是我国重点发展的尖端科技事业,根据王诤同志的指示,把属于军事通信技术方面的专业集中在一个专业设计部,即第五专业设计部,以满足导弹事业的发展。

在这发展变动过程中,王诤同志始终以党的事业为重,从全局出发,照顾各方面需要,使各种专业都得了适当发展,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文/钱文极(红旗一号总设计师))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