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点燃青年创新“星星之火”——二院青年创新工作室屡创佳绩

发布时间:2022-10-26    【来源:二院党委工作部】

智能感知机器人、小型化集成芯片、隐身大部件……一个个航天科技创新成果集中亮相,年轻的创新工作者们兴致高昂向大家介绍,赢得在场领导专家们的频频赞许。

金秋时节,二院在京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新成果展示会,22个青年创新工作室齐聚一堂,展示出各专业创新成果近百项。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集团公司从制度层面规范指引,推动二院青年创新工作室屡创佳绩。在集团公司团委的指导下,从2014年至今,二院青年创新工作室数量从最初的6个增长到329个,搭建起青年展示能力、创新实践的舞台。

当年轻人登上创新舞台

“创新不是规划出来的,是进化出来的。”二院二部智能制造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林廷宇说,他毕业后刚加入航天,便赶上二院创建首批青创工作室的机会。

彼时,AlphaGo与韩国棋手李世石对战风头正盛,林廷宇和几名年轻同事产生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决定在人工智能领域一展身手。

“我们利用下班时间,借用机房做算法训练,坚持了好几个月。”林廷宇回忆。大家先从《Nature》上最新的成果入手,在游戏环境中进行模拟,再逐步完善算法,最终将其应用到实际业务问题中。8年过去了,当初的“灵光一闪”成功落地,团队开发的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国家重大专项任务。

青年创新工作室以35岁以下的青年职工为主,少则几人,多则20余人,机动灵活、快速响应、勇于尝试,与业务明确的“大部队”优势互补。二院党委书记马杰表示,“青年创新工作室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国防需求、国计民生,鼓励青年积极投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受制于人的‘卡脖子’技术和薄弱环节,助力实现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

在二院,年轻人主动担当、积极争取机会的例子不胜枚举:刚入职的新人在工作中发现创新点,把在校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成功开辟新业务领域;有的年轻人毛遂自荐,牵头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瞄准某重大项目,攻克关键技术拿下新订单。

“参加项目答辩时,其他团队都是总师到场,我们这边却是个小女生登台。”207所“大象无形”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岩说话时慢条斯理,做起事勇敢果决。在她的带领下团队成功研制高性能产品,还因效率高、方案好收到了总体单位的表扬信。

小核心,撬动新领域

“创新工作要紧紧围绕主责主业,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25所高频组件系统级集成工艺青年创新工作室负责人季风对此深有体会,在成立青创室之初就明确了任务——研发小型化、集成化、低成本的芯片。

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排布着金色的线路,小心翼翼拆解开,里面分上下两层,季风介绍:“芯片上凝聚着青创室近几年最核心的技术成果,我们的芯片越做越小,从‘平房’变成‘楼房’,芯片成本降低一半,体积减少50%以上,目前产品已经应用于型号装备。”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团队成员与各个专业联系紧密,随时跟踪学术前沿,以满足技术发展的急迫需求。”季风说,所里同时成立的三个青创室齐头并进,团队成员年轻化、高学历、多学科交叉,青创室之间经常互相交流进展。

主责主业为牵引,青年创新工作室的不少新思路切实解决了问题、开辟了赛道。23所曹佳博士把在校期间的研究方向延续到工作中,以“雷达芯”青年创新工作室为阵地,将创新工作融入产业发展,相关新领域已成为23所支柱产业之一;206所以脑机一体化技术为核心成立青年创新工作室,探索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型号装备的可行性,快速成长为国内脑机一体技术领域领先的科研团队。

在创新的土壤上精耕细作

“作为国防科技工业的重要力量,二院一直以来厚植创新的土壤,鼓励年轻人勇于创新,把青年创新的涓涓细流汇聚到二院发展的大江大海。”二院党委副书记郭大勇说。

在二院党委领导下,该院团委实践了“青年创新工作室”发展模式,让年轻人成为项目负责人,围绕企业发展最关心的技术创新领域,为年轻人搭建平台、配备资源、提供帮助。

“第一年院里授牌成立了6个青创室,随后5支队伍被评为集团级的创新工作室,还有团队曾亮相国家级的创新成果展示会。”二院团委书记王国龙说。

在二院,各院属单位党委为青年创新工作室划拨空间开展工作,支持青创室负责人跨处室调动团队成员,青年创新基金及各单位提供部分经费用于研发,各级团组织定期跟进青创室进展并提供帮助,从人、物、财三方面全方位协调保障青年创新工作。

青年讲堂、“五小”成果、五星级青年创新工作室、青年创新奖……从小讲台到大展厅,从搭建平台到提供奖励,二院围绕青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鼓励青年职工敢想敢做、勇于创新。

马杰表示,二院党委将继续倾注极大热忱、拿出极大热情帮助青年创新创造、成长成才,努力培养一大批空天防御领域青年创新型人才,为航天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关闭】    【打印】